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,近年来一些创作者为了引起公众注意,时常会提出一些“非主流”的历史观点来重新审视过去。例如,有人通过经济视角来分析宋朝的盛衰,或者从为臣的角度为秦桧辩护。这类观点虽然有其独到之处,却终究无法改变历史的根本走向,成王败寇的观念依旧牢不可破。即使假设我们能借助时光机器回到历史的现场,见识到那些时代所迫的无奈真相,也无法改变宋朝弱势与秦桧为奸的历史事实。因为人们的先入为主的看法早已根深蒂固,哪怕眼前的现实千真万确,依然有些人会固守己见,不为所动。
历史的偏见,往往根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。《封神演义》描绘了纣王的暴虐,《三国演义》将曹操塑造成了阴险狡诈的角色,《隋唐演义》则大肆丑化隋炀帝。这些文学作品充满了作者的个人情感,且在后来的戏剧或说书人演绎中,作者的主观色彩愈加浓重。无论小说还是戏剧,都有一个鲜明的“黑白分明”传统形象,正派角色通常高大英俊,胸怀正义;反派则往往奸诈狡猾、形象丑陋。正是这种“非黑即白”的描绘方式,导致了人们很容易给某些人物贴上标签,失去了客观分析的能力,最终让固有观念深深影响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。纣王、曹操、隋炀帝无不如此。
展开剩余83%今天我们讨论隋炀帝,不是要为他翻案,而是希望能够以更为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位历史人物。隋炀帝在西方历史学界的地位,几乎可以与秦始皇和汉武帝相提并论,这本身就证明了他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贡献,并非《隋唐演义》里所描述的那么不堪。当然,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,毕竟作为一位“荒淫无道”的亡国之君,人无完人,隋炀帝更是如此。
隋炀帝的谥号最初并非“隋炀帝”,而是“隋明帝”。但由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对杨广并不欣赏,他便将其谥号改为“隋炀帝”。《史记·谥法解》记载道:“好内远礼曰炀。朋淫于家,不奉礼。”这些字眼或许还算温和,只是批评他不守礼法。然而,另一部古籍《逸周书》中的描述则更为严苛:“好内远礼曰炀,去礼远众曰炀,逆天虐民曰炀,好大殆政曰炀,薄情寡义曰炀,离德荒国曰炀。”可见,唐高祖李渊对隋炀帝的评价极为负面,认为他好大喜功,背离天道,虐待百姓。虽说隋炀帝在农民起义爆发后的无所作为确实让人失望,但在他统治的前期,他还是有过一些勤勉的表现,并且做出了不少的政绩。因此,单凭一些片段来评判他的整个人生和治国之道,显然是不全面的。
隋炀帝的灭亡,与他被宇文化及所杀密切相关。农民起义四起时,杨广的统治已经丧失了锐气,他的心态逐渐消极,甚至自暴自弃。此时,宇文化及看到杨广不再有能力恢复朝政,便决定反叛。宇文化及的背景与隋炀帝母亲独孤伽罗相同,都是来自关中平原的鲜卑贵族。而在隋炀帝迁都江都之前,关陇贵族的杨玄感已经发动过一次兵变,虽然被隋炀帝平叛,但随后的唐朝建立者杨坚同样出自关陇贵族。这些关陇贵族为何如此重要?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力究竟有多大?这一切,都要追溯到秦汉时期。
在秦汉之前,中国的贵族政治多以血缘为纽带,诸侯和幕僚的职位大多世袭,很少有平民通过功勋上升的机会。而战国时期虽然有一些因军功上升的机会,但大一统的秦汉朝代并没有延续这种做法,反而采用了郡县制来强化中央集权,实行更加严密的管理。随着郡县制的实施,地方的贵族和士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权,而选官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,开始依赖察举制和征辟制。在这种制度下,地方的乡绅和官员开始推荐人才,初衷可能是选拔真正的贤才,但很快,这种推荐制度变成了门第和关系网的较量,许多有才能的平民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朝廷,而许多官员的亲戚朋友则借机占据了政治资源。
这种依赖关系和权力结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愈加严重,门阀士族和地方豪强的力量逐步蚕食了皇权,导致了中央政府的腐化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便是通过关陇贵族的支持崛起的,但一旦掌权,他便意识到这些贵族势力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。为了削弱关陇贵族的影响,杨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,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迁都洛阳。
隋朝的都城最初设在关陇贵族的老家西安,这里地势险要,物产丰富,极为适合作为首都。然而,隋炀帝深知,只有摆脱关陇贵族的控制,才能真正巩固自己的权力。因此,他将目光投向了洛阳这一建都圣地。通过大规模的建设,隋炀帝在洛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对关陇集团的制衡,始终不在长安城中居住,以避免关陇贵族的过度干预。
此外,隋炀帝还通过选拔底层士人来挑战关陇贵族的传统势力。他创立了科举制度,设立进士科,为下层士人提供了上升的渠道。通过这种选拔方式,隋炀帝得以提拔那些不受门阀势力影响的人才,并用这些新兴的政治力量来对抗关陇贵族。然而,这样的改革虽然使得关陇贵族的势力受到了削弱,但由于底层士人的选拔依然有限,贵族集团的核心力量并未被根本动摇。
隋炀帝为了进一步削弱关陇贵族的势力,还频繁南巡,并与南方士族结成联盟。南方的文化保存较为完整,隋炀帝南下的目的之一便是考察这些未受战乱破坏的文化遗产,另一方面,他还试图通过借助南方士族的力量,抵消关陇贵族的压力。隋炀帝通过这一系列手段,将南方士族的代表大量引入朝廷,甚至一度使得南方士人在朝廷中的比例占到了三分之二。
尽管隋炀帝在改革中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,但由于过于急功近利,他一方面推动大规模的基建工程,如隋唐大运河,另一方面多次征战高句丽,这些都是耗费巨大、人力物力繁重的工程。国内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,民生疾苦,而关陇贵族也趁机发动反叛,最终导致了隋炀帝的灭亡。尽管隋炀帝的改革未能成功,但如果当时的政策得以继续推进,凭借他的成就,隋朝的历史地位或许能与秦始皇、汉武帝相媲美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中金汇融-中金汇融官网-正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-炒股配资评测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