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上半年旅游行业延续了“情绪价值驱动”与“技术赋能体验”的核心逻辑,涌现出一系列反映市场趋势与文化共鸣的网红用语。以下是基于2025年上半年行业动态与传播热度提炼的代表性词汇:
一、文化表达与地域标签类
1.“这么近,那么美,周末到河北”
这是河北文旅的宣传语,已成为火遍全网的现象级热词。该口号精准洞察市场,聚焦京津冀地区的周末短途游市场,通过“近”与“美”的反差组合,展示了“家门口的美景”。其传播范围广泛,激发了全民二次创作热情,2025年前5个月,抖音上相关视频播放量就超过了15亿次。
2.“City 不city 啊”
作为短视频平台现象级热梗,该词通过“地域特色 + 互动调侃”的形式引发全民模仿。例如山东文旅推出的“City不 city啊山东”,将泰山、趵突泉等文化符号与现代网络语言结合,带动城市话题裂变传播。这种“反差萌”式表达不仅成为地方文旅破圈利器,更衍生出“苏州不city 啊”、“成都不city 啊”等地域变体,形成“用梗带流量”的新型传播范式。
3.“尔滨,你让我哈不下腰”
展开剩余84%哈尔滨冰雪旅游的谐音梗代表作,以夸张的肢体语言隐喻冰雪大世界的震撼体验。该梗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扩散,甚至衍生出“尔滨,你变了”、“尔滨,讨好型城市”等二次创作内容,成为冰雪经济与城市营销的经典案例。
4.“穷游精致主义”
00后群体的旅行消费哲学,指在有限预算内追求极致体验的旅行方式。例如将35%预算用于青旅硬座,40%投入无人机航拍与悬崖民宿,通过“低住宿成本+ 高体验溢价”实现“穷游不将就”的消费平衡。这种模式推动旅游产品向“小而美”、“精而专”转型,催生“特种兵式打卡”与“沉浸式慢游”并存的市场格局。
二、技术赋能与体验升级类
5.“AI 定制游”
以生成式AI为核心的智能旅行解决方案,如携程“程心AI”、途牛“AI助手小牛”等产品,可1分钟生成手绘旅行攻略、实时推荐小众景点,并通过AR导览实现“文化知识随身听”。杭州西湖的“杭小忆”AI导游更能记住1.6万个兴趣点,精准推荐“不排队奶茶店”,成为游客最宠爱的“数字搭子”。
6.“低空经济”
低空旅游作为新兴业态,借助直升机、热气球等通用航空器打造“空中唐诗之路”、“海岛观光航线”等产品。绍兴推出的直升机航线串联兰亭、鲁迅故里等景点,游客可在空中俯瞰水墨江南;南澳岛的低空项目则结合海上风电场景,形成“科技+ 生态”的独特体验。
7.“微度假综合体”
县域旅游的创新模式,将非遗活化、农业体验与主题住宿融合。例如湖南祁阳的“寻鹿牧场”项目,集牧场观光、手作工坊、湖畔民宿于一体,通过“白天喂鹿、夜晚观星”的全时段体验,带动周边餐饮、文创消费增长超30%。
三、消费趋势与行为模式类
8.“反向旅游”
避开传统热门目的地,转向小众县城与非典型景点的旅行选择。2025年五一期间,博尔塔拉、忻州等新兴目的地搜索热度同比激增50%,游客更倾向在祁阳浯溪摩崖石刻体验VR 数字博物馆,或在醴陵参与“瓷文化烟花实景剧”,追求“人少景美+ 深度文化”的差异化体验。
9.“拼假游”
通过请假延长假期的灵活出行策略,如“请4 休10”模式成为2025年五一主流选择。游客利用4月25日-27日请假,可拼出10天超长假期,不仅避开客流高峰,机票价格还能节省近60%。这种“错峰+ 长周期”的消费习惯倒逼文旅企业推出“分段式产品”与“弹性退改政策”。
10.“打野”
年轻群体对户外探索的新代称,特指结伴深入自然秘境的旅行方式。例如云南怒江峡谷、新疆帕米尔高原腹地的徒步路线在穷游网关注度增长200%,游客通过“无痕露营”、“星空观测”等活动,实现“身体疲惫与心灵治愈”的双重满足。
11.“值得去”
在旅行预算日益珍贵的2025年,“值得去”成为旅行者心中最核心的诉求。它超越了单纯的风景层面,意味着花更少的钱,获得更深厚的体验。无论是烟火小城的滚烫人情,还是千年古迹的文化底蕴,只要能让心灵获得共鸣与回响,都被认为是“值得去”的地方。
12.“情绪旅游”
这是2025年上半年旅游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,区别于传统观光游,更加注重游客在旅途中的情感体验。例如阿勒泰凭借剧集《我的阿勒泰》走红,成为“疗愈游”的代表性目的地,推动了情绪旅游成为新趋势。
四、群体细分与文化共鸣类
13.“银发经济”
老年旅游消费升级的典型表现,60岁以上游客更倾向选择“康养旅居+文化研学”产品。例如桂林阳朔的“山水疗愈之旅”,结合中医理疗、山水画创作等元素,客单价较传统老年团提升40%;故宫推出的“非遗修复体验营”,吸引大量银发族参与古画装裱、青铜器复刻等深度活动。
14.“奔县游”
年轻人对县域目的地的青睐,贵州榕江、浙江安吉等县城因“村BA”、“竹海骑行”等特色成为新宠。携程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县城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30%,游客更愿意为“接地气”的在地文化买单,如参与榕江苗寨的“长桌宴+ 芦笙舞”体验。
五、社交传播与情感联结类
15.“回答我”
源自AI程序模拟古代名人回复用户提问的功能,延伸至文旅场景中“与历史对话”的沉浸式体验。例如敦煌莫高窟的“数字壁画互动系统”,游客通过手势识别即可触发“飞天”动态讲解;西安“大唐不夜城”的NPC演员与游客即兴对诗,实现“文化知识+ 趣味互动”的双重传播。
16.“松弛感”
许多旅游目的地纷纷打出“松弛感”的标签,如成都的“巴适”、丽江的“柔软”等。“松弛感”源自深厚的历史积淀,融入市井生活,强调通过趣味化表达、挖掘生活细节等方式,让游客感受到轻松自在的旅行氛围。
17.“硬控”
引申到文旅体验中,是指深度参与、融入、互动并获得体验,如登山、徒步、攀岩等特种旅游,也叫“技能性旅游”。这类旅游需要技术加持和深度学习,能让游客更有参与感、成长感和获得感。
发布于:广东省中金汇融-中金汇融官网-正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-炒股配资评测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